《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印发《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报告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各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研究,为地方科技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报告显示,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科技活动产出和高技术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改善。根据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报告》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浙江6个科创领先地区。第二梯队为湖北、安徽等15个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高于50分的地区。第三梯队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在50分以下的10个地区。对比2012年报告统计数据,有8个第三梯地区评分从50分以下提升至第二梯水平,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提升速度明显。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



一枝独秀,长三角科创形势大好



长三角作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在此次报告中成绩一枝独秀。上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江苏和浙江也稳居全国第5位和第6位,安徽上升至全国第9位。在具体数据上,长三角有R&D活动的企业数、R&D人员数、企业R&D研究人员数、地方财政科技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新产品销售收入、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等13项指标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0%,技术国际收入占到全国近50%。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

在具体科研成果方面,前不久,中科大潘建伟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与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其运算速度比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还快了一亿亿倍。这是长三角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结出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除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外,长三角地区还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19个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两院院士350余位。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建设有串联起上海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地市的G60科创走廊”,以及在区域中心城市与各县市间搭建起科技创新桥梁的数百个“科创飞地”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30多家科创飞地落地上海,各地在杭州设立的科创飞地数量也超过了35家。



沪为龙头,三省一市破壁发展



上海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的龙头,为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积极突破行政区域壁垒,畅通人才、技术等溢出资源流动,引入的慈溪科创飞地获评'长三角一体化最佳实践案例',设立4年以来,累积以柔性引才方式为慈溪当地招纳硕士以上创新型人才超过170人,以定向收集、定期推送方式为慈溪当地收集有助于产业发展的科创信息近700条,极大程度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

在G60沿线,占地170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松江·安徽科创园”,是安徽省在长三角购置的最大一块'创新飞地',与慈溪科创飞地“工作在上海,产业化在慈溪”的模式不同,其采用扶持入驻企业发展壮大,然后在安徽设立分公司的方式谋求利益共享,即园内企业仍是'上海身份',税金也留在上海本地,以此来实现两地科创产业的共生共荣。


沿着G60科创走廊,来到距上海170公里外,汇聚大量数字化上下游企业及高层次人才的杭州市。被评为“浙江省数字经济示范基地”的慈溪(杭州)创新创意飞地内,由慈溪市政府、浙江工业大学、浙江飞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浙江工业大学慈溪创新设计院”,于2023年正式落户滨江。其通过“飞地+设计院”模式,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导向,将杭州丰富的数字经济资源导入传统工艺技术与创新设计中,打造以高成长性科创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上,做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

如今,G60科创走廊、科创飞地在长三角各城市间打破行政区划制约,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建成16个产业园区、产业联盟、13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数百个飞地经济项目。实现了以全国1/24的人口和1/120的区域面积,贡献全国1/15的GDP、1/8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3.55%,与各高能级科研平台一同,成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有效衔接、科技资源高效共享、创新主体高效协同的重要力量,不断培育着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