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报道|浙江科创飞地新模式成标杆、可复制

      近日,广东省权威媒体平台持续关注浙江以“飞地经济”为重要抓手,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的案例事迹,继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发布专题报道后,广东省委省政府权威发布平台南方+(南方plus)也以新媒体形式,结合视频、语音、图文进行报道,发表了题为《“独秀”or“齐放”?浙江山海协作“飞”向共同富裕》的专题文章。

      文中,介绍了一种“政府主导投入、专业公司运作”的科创飞地高质量发展模式,引用报道中慈溪创新创意(杭州)飞地运营负责人郭普的采访原文便是“我们是企业,所以更了解企业所需。利用我们的身份和资源优势,实现以飞入地的创新链赋能飞出地的产业链。”

      正是这种创新模式,为慈溪市带来了“7年间,飞地服务企业及创新型项目87个,汇聚高端人才200余名,部分初创企业成长为行业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甚至上市”的亮眼成绩单。也令其背后的飞地运营企业“浙大网新科创集团旗下的专业公司——浙江飞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了业界关注的标杆。

     一起看详细报道↓↓↓


      广东和浙江都在以“飞地经济”为重要抓手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

      “飞地经济”怎么干?我们来看浙江版。

      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这是世人所熟悉的浙江。

      少为人知的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也有“山海”差距。以清大线(杭州临安清凉峰镇至温州苍南大渔镇)为区隔,东北侧,水系纵横,土壤肥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西南侧,群山绵延,耕地稀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        “山海”之间,形成明显的发展落差。2003年,浙江省委全面启动“八八战略”,提出要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结对帮扶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20多年的持续发力,“飞地经济”在浙江从1.0一路更迭,已经发展到3.0版本。4.0版本的新一轮改革也在酝酿之中。

      “山”“海”牵手,无问西东。奔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浙江“飞地经济”之路正越走越宽。



后发先发,都在飞



      2012年,衢州在杭州余杭区创建了以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的衢州海创园,这也成为了浙江省第一个科创飞地。

      “海创园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为衢州将高层次人才和产业引回去。”说起建飞地的初衷,衢州海创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永功感触颇深。

      跨越地理空间,海创园的开设,让衢州把发展的触角直达经济更为发达的一线城市。“研发孵化在杭州,生产转化在衢州”模式日渐成熟。

      2023年10月,衢州还成立了2亿元天使基金,对包括海创园在内的全市科创平台的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评、投、育、培”全链条服务对接,保证更多优质项目服务衢州、利好衢州、回到衢州。

      除杭州外,十多年来,衢州还先后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建立科创飞地。

      截至去年底,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所创造的产值,已占衢州全市生产总值的1/46;

      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衢州12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衢州速度引人注目。

      对衢州而言,“飞”出去,是为了从无到有;而地处宁波的小家电之城慈溪,“飞”出去则是为了实现从有到优。

《南方日报》报道|浙江科创飞地新模式成标杆、可复制

      慈溪,背靠杭州湾,坐拥年产值上千亿元的小家电产业集群,是浙江县域经济排行榜上常年的“一哥”。

      但“优等生”也有困境:企业多而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和利润率都不高。为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慈溪飞向杭州和上海,建起了创新创意飞地。

《南方日报》报道|浙江科创飞地新模式成标杆、可复制

      7年发展,慈溪创新创意(杭州)飞地服务企业及创新型项目87个,汇聚高端人才200余名,部分初创企业已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甚至上市。慈溪飞地也获得了中央到省里多家媒体关注,已然成为浙江飞地经济的优等生。

      “我们是企业,所以更了解企业所需。利用我们的身份和资源优势,实现以飞入地的创新链赋能飞出地的产业链。”说起飞地成功的秘诀,慈溪创新创意(杭州)飞地运营负责人郭普如是说。

《南方日报》报道|浙江科创飞地新模式成标杆、可复制




有形的手打通“任督二脉”



      “飞地经济”,在浙江已经蔚然成势。这份蓬勃的背后,一以贯之的是政府层面那双有形的手。

      权责如何分配?利益如何共享?要素如何打通?对于这些最核心的问题,浙江省二十年来,环环相扣,制定了全面、系统、清晰的政策体系,为飞地的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12年8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在衢州、丽水等地市有条件的县(市、区)启动建设首批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

      201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山海协作“升级版”意见,明确产业飞地是浙江当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飞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为解决产业飞地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土地指标,2022年5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自然要素保障助力稳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统筹安排山区26县每县1500亩建设用地指标,并定向为飞入地核减750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支持山区26县在中心城市和大湾区新区平台建立产业飞地。

      在飞地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关键变量。

      为打破空间壁垒,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浙江省建立起了一批人才飞地。浙江省超级人才飞地——浙江人才大厦应运而生。

      面向全省的9个设区市(衢州已经自设园区)和杭州辖下的桐庐、淳安、建德三县市开放。入驻企业可以一站式享受政策咨询、证照办理、出入境服务等综合服务,更可以借助大厦的政府背景高效对接到高端的创新资源和社会资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入驻这里的企业所属的高层次人才,可以同样享受杭州的教育、医疗、住房、购置车牌等各方面优惠政策,手持人才码还可以享受创新创业、生活服务、补贴申领等100多项专属服务。这大大为欠发达地区招才引智提供了便利。

      在政府这双有形之手的因势利导下,土地、人才等要素流动起来,后富地区得以搭上先富地区的列车,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山海”牵手 无问西东



      20年斗转星移,浙江“飞地经济”始终保持生命力,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

      除了产业飞地、人才飞地,浙江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消薄飞地、生态补偿飞地等词汇。

      消薄飞地,是在脱贫攻坚阶段提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经济薄弱村的造血能力。在杭州富阳区核心地段银湖科技城,18层的缙云大厦就是丽水缙云县建设的消薄飞地。

      飞出地缙云县13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统筹各项补助资金,并联合缙云城投共同出资1.78亿元建设资金,飞入地富阳区则保障大厦落地、招商。运营一年多的缙云大厦目前已返利2700多万元,给每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每年带来了5万—6万元的集体收入。

      如果说削薄飞地的发展是因时而设,那么生态飞地的发展则是因地制宜。

      以千岛湖所在的淳安县为例,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特别生态功能区,80.13%的县域国土面积都位于生态红线之内,保护始终是前提。为取得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淳安开辟了“本域保护、异地发展”的新路径。

      “淳安用耕地指标来置换钱塘区的工业用地指标,使淳安实现了‘有土地、有楼宇、有产业、有税收’的异地发展格局。”站在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千岛湖智谷大厦里,杭千合作开发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淳安在杭飞地实现税收收入达5.89亿元,占到全县税收收入的四分之一。

      不仅如此,结合浙西南山区生态资源禀赋,浙江省还打造了一批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

      丽水市缙云县地处浙西南腹地,境内既有仙都石笋,又有黄帝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缙云—富阳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成立后,发达地区的干部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来了,大量的资金和高端的人才也来了。

      沉睡多年的废弃采石场,被改造为天然书吧、天然剧场和表演空间,实现由“采石遗址”到“文化地标”的美丽蝶变。岩宕书房迅速走红,游客持续涌入仙都景区,当地经济跟着旺起来。据初步统计,缙云的民宿产业年产值已经达到7亿元。

      当下,在推进三大飞地建设的同时,浙江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改革。以山海协作为基础,后发地区“飞出去”的同时,同步探索“飞进来”,打造融合发展的双向飞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