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9》中提到,广东正积极谋划构建省内都市圈体系,并多次“点名”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根据已公开的范围,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和韶关,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大广州”“大深圳”两个4万亿元级都市圈,加上1万亿元级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跨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呼之欲出。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认为,10多年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硬骨头”。规划构建都市圈,是顺应“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带动作用”的新要求,释放出区域协调发展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信号。
经济总量9万亿元 各自成圈又相互融合
如果把广东比作一架飞机,广深就相当于两个机翼。这两个GDP均超4万亿元,且距离近、联系紧的“双子星”都市圈,在全国都市圈中包揽第三、第四名。加上密切联动的港澳,在全球范围也引人瞩目。
南方城市智库梳理发现,去年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的经济总量超过9万亿元,占全省近九成;常住人口、土地面积均占全省约七成。
其中,广州都市圈的GDP约4.05万亿元,占全省37.68%。深圳都市圈的GDP约为4.2万亿元,占全省39.7%。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虽尚未正式公布范围,但珠海、中山、江门GDP共约9684亿元;若按珠中江阳(3+1)经济圈模式把阳江纳入,则接近1.1万亿元。
经济数据背后,跨珠三角都市圈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
广州、深圳通过广深港高铁、穗深城际等快速互联,最快半小时互通。而广州地铁28号线将连接佛山、广州、东莞,支线还拟延至惠州,肇庆、中山、江门、珠海等则纷纷去深圳招商引资……
“都市圈是开放的,都市圈之间会有重叠,可共生共赢。”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会带动两大都市圈联动,周边城市可抢抓机遇。
陈鸿宇举例说,介于广深两大都市圈之间的惠州,大手笔规划“丰”字交通主框架,向西分别对接广州、东莞、深圳,向东辐射河源、汕尾等地,向北则连接韶关、清远。类似这样,各城市可紧密对接,推进更多跨城市、跨都市圈的合作。
“相比经济圈,都市圈力度将会更大。”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认为,广深两大都市圈以中心城市命名,广州、深圳的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同时也被赋予牵头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同城化的重任。
探索“飞地经济” 加速区域资源整合
放眼全国,无论是在京津冀、长三角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正呈现新特征:在国家战略引领下,一批都市圈加速孕育,部分甚至初具全球影响力,区域经济版图正在改写。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更是公开预言,今后5—10年,中国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
在专家看来,广深等都市圈建设,将促进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配置共享,也有望推动与环珠三角地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表示,都市圈更强调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广深等都市圈应加快全方位合作,包括探索“飞地经济”或共建园区平台。
这类探索实践正加快进行。近日,珠海提出,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而深圳都市圈中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不断引来深圳的项目、资金、技术,去年GDP增长23%,增速在深圳各区中排第一。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一份建议中呼吁,深化深莞惠等区域经济圈的一体化进程,在适当的条件下,探索在先行示范区临近区域试行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的多区联动模式,如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产业飞地”模式。
实际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就强调,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广东省也提出,支持开展大湾区内地跨行政区经济合作探索,推进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
在跨珠三角都市圈,跨区域的共建共享未来或成常态。
发挥市场作用 探索利益共享机制
多年来,基于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中国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活跃的城市群。在此过程中,除了政策支撑,市场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龙头企业的带动,也尤为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谈及深惠联动时表示,TCL在深圳建设显示面板工厂,在惠州建设模组、电视工厂,会在深圳形成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显示大尺寸面板产业基地,在惠州形成全球最大的显示模组和整机一体化生产基地。“这两个产业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在丁力看来,都市圈的建设,政府不是唯一主体,除了规划引导,要更多交给市场。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发挥市场的力量。例如,深莞惠都以电子信息产业见长,三地企业可跨区域联动、深化分工合作。
专家认为,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实践中,随着都市圈逐渐减少行政藩篱,可探索更公平、高效的红利分享机制,产业重组的效率也会提高。
“都市圈是经济圈的升级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都市圈关键是要破除行政区域壁垒,以市场经济的原则跨区域优化配置资源。珠三角的电子信息等产业有全球影响力,各都市圈可以创新税收分成、利益共享等机制,实现产业共建共享。
受访专家表示,跨珠三角都市圈的市场有活力、企业活跃、民营经济发达。但也要进一步推进市场规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对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推进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为“一核一带一区” 注入新内涵
从国际上的都市圈来看,轨道交通扮演着重要角色。珠三角也不例外:轨道交通也紧锣密鼓推进。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两条“大动脉”赣深高铁和“广汕高铁”正加快建设,分别计划2021年、2022年建成。届时,这些城市可1小时内互通。
都市圈规划背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味明显。广深两大都市圈都横跨“一核一带一区”。广州都市圈中,清云韶属于北部生态发展区。深圳都市圈中,汕尾在沿海经济带东翼,河源为北部生态发展区。
在马向明看来,随着都市圈规划,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经济的辐射范围将扩大,进一步向周边城市延伸。
伶仃洋上,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加快推进。2024年建成后,从深圳到中山只要半小时,深圳都市圈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将实现跨桥“握手”。加上广湛高铁、深茂铁路、南沙港铁路等,珠三角将与沿海经济带西翼加速融合。而厦深高铁、深汕高铁、河惠莞高速、韶惠高速、惠清高速等,将强化珠三角与沿海经济带东翼的汕尾、汕头等地以及北部生态发展区的河源、韶关、清远的联系。
“推进环珠三角地区开发区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打造珠三角地区新兴的产业拓展平台。”近日,广东省一份文件提出,推动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在环珠三角地区开发区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配套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在广东,随着都市圈规划,有望更快地实现从沿海到山区的多极点全方位发展,更有效地盘活高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
南方城市智库专家认为,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平台共建共享,将为跨珠三角“1小时经济生活圈”以及“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注入新内涵,有望提升广东的整体竞争力,助力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关注飞地在线,聚焦飞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