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飞地组合”模式赋能长三角科创产业发展

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三省一市纷纷提出加大科技资源共享和整合力度的重要举措,强调加强产业协同,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共同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目前,由三省一市共建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集聚了27个大型科学装置、近4.6万台大型科学仪器、及3000多家服务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素材丰富的资源池,极大地促进了跨区域科研合作,为各地科创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双创飞地”作为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正在长三角科创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发展的“飞地组合”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有效推动了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通,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浙江县域经济排名第一的慈溪市为例,该市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与地理优势,成功在杭州、上海等地设立多个特色鲜明的双创飞地,打造本地企业对接长三角创新资源的新接口,营造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落地慈溪的磁力场,大大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更重要的是,慈溪飞地在“飞地组合”等模式上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展示了飞地经济模式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内在活力与广阔前景。

慈溪“飞地组合”模式赋能长三角科创产业发展

以飞地组合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信息互通与项目互荐,已被证明是一条有效实践途径。这一联动机制确保了各类项目能够找到最适合其成长的土壤,具体可参考以下方式:

No.1

多地设立双创飞地:多点开花,资源整合

通过飞地对接各地创新资源,如杭州的数字经济资源、上海的国际金融资源、深圳的前沿科技资源等,对本地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多点带动,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整合效应。这方面,慈溪在设立杭州、上海飞地之后,又计划在深圳等城市筹建新飞地,通过飞地联网,对接慈溪市内转型孵化群落与产业基地,实施高端人才嫁接、创新要素导入、产业资源共享,形成多城一体的产业发展优势。

No.2

联动本土众创空间:协同效应,信息共享

杭州、上海等异地双创飞地与慈溪本土众创空间、孵化器进行紧密协作,进行信息互通、项目互荐,让不同的项目落户合适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效应。

No.3

带动产业飞地:顺逆双飞,共赢发展

各地在中心城市设立双创飞地的同时,可考虑与飞入地政府进行深度合作,在本地设立产业飞地,承接中心城区的溢出产能转移,顺飞与逆飞双翼齐振,最大限度地实现合作共赢。

No.4

飞地提能升级:产学研融合,服务产业发展

依托双创飞地空间,开展政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如直接在慈溪(杭州)飞地内设立浙江工业大学·慈溪创新设计研究院,以大学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后盾,集聚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针对特色产业开展整体性、原创性研发,从而大大缩短产品研发到市场投放间的距离,更好服务于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飞地组合:长三角协同创新的强劲引擎

如今,以“双向飞地”为基础的飞地组合模式,已发展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强大引擎。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区域内的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更激发了创新活力,推动了产业升级。通过跨地域的紧密合作,飞地组合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界限,构建了一个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飞地组合模式下的“双向飞地”战略,一方面使飞出地能够借助飞入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势,实现产业的外延式扩张和内涵式提升;另一方面,飞入地则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和高端人才,加速了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种双向互动,既解决了飞出地因资源局限而面临的增长瓶颈,又帮助飞入地克服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了两地资源的互补与共赢。


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长三角区域内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杭州的数字硅谷到上海的国际金融港,再到深圳的科技前沿阵地,这些飞地不仅成为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器,更是成为了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摇篮。慈溪等城市的成功实践,更是证明了飞地组合模式在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