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一项显著的基本国情,但这一现象并非中国所特有,也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发达国家同样致力于探索和构建一种优势互补、资源互济的高质量区域发展模式。


近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与韩国全南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中、韩两国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交流互动等形式,就各自在地区、产业、城乡间的均衡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开展了一次跨国度的思想碰撞。


一衣带水的浙江与韩国













浙江和韩国同属于多山地丘陵地区,沿海岛屿密布,地理面貌及其相似。然而,在“山”和“海”之间,却横亘着一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沟壑。浙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面积为10.56万平方公里;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国土面积约10.329平方公里。两地截止2023年底,人口分别为(浙江)6577万人,(韩国)5132.5万人,人口基数相近,在许多领域都具有较强可比性。


作为GDP比浙江多一倍的发达经济体,韩国经济发展起步早,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实践经验丰富,尤擅长通过产业空间布局研究、集中治理基础设施、培育小城市生产力等方式,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区域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逐步打破、消除地方市场分割,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有效规避供给过剩或短缺等问题。这些宝贵经验的沉淀与积累,对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浙江省具有极大借鉴价值。

“中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而浙江作为中国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全国区域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多年来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不断创新发展路径,打破区域行政桎梏,在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启动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动四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协同发展,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探索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开展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和东西部协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效、丰硕成果,许多经验做法也为韩方提供了发展思路上的启发。


特别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型经济形态以其新技术、新模式为标志,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浙江省敏锐响应、积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从创新资源跨地区流动使用的角度出发,率先在长三角地区推行“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导向”的“科创飞地”发展新模式,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点,并符合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规律的有效工具和有力抓手。


“科创飞地”的解题思路













综合来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在于优化市场机制、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及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科创飞地”模式恰恰以其独特优势,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理想途径之一。


首先,在优化市场机制方面,科创飞地作为一种利用“飞入地”资源筛选创新项目,孵化后导流回“飞出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双向流动,加强信息互通与产业对接的经济模式,大多充分吸纳市场化方式,引入专业第三方运营,政府在其中主要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而非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同时,设置风险预防机制,形成一种基于市场竞争与合作共生的生态系统,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和企业创新效率。


其次,科创飞地打破了传统的地理和行政壁垒,允许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实现高端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共享。例如,慈溪市在杭州设立的“慈溪(杭州)创新创意飞地”获评为“浙江省数字经济示范基地”,就是利用了杭州的数字经济发展优势,而无需受限于“飞出地”的资源限制,以及“飞入地”的政策限制,实质上是通过制度创新破除地域性行政障碍,使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更便利地跨越行政区划开展业务。

“中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最后,科创飞地的核心在于促进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关键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不仅能跨县市、更能跨省域、跨地区、跨国别调动相应产业资源。一些国内知名的项目,如获评“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案例”的“慈溪(上海)飞地服务中心”、G60科创走廊、苏州工业园区等,通过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消除了人为设置的壁垒,促使各类要素在不同地区间顺畅流通,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从而有力地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目前,“中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已圆满结束。以此次探讨为种子,孕育更广阔的思考,引领更深刻的实践,中韩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话题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