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土壤,长三角聚集全新生产要素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首位,强调“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各省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也频频出现“新质生产力”这一热词,将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准确贯彻理解,走好“新质生产力”这步棋,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深水区”后,亟待解决的一道思考命题。

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土壤,长三角聚集全新生产要素

“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衍生的生产力新质态,主要表现为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向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方向加速转变,在激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追求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


以生产要素区分,这种“新”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新的“高知”劳动者,即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二是新劳动对象,包括新材料、新物质、大数据等;三是新劳动工具,如“ChatGPT”等人工智能,各类数字应用技术;四是新型基础设施,包含孵化技术企业的科创平台,服务新兴产业的公共配套,瞄准未来产业的科研机构等。

新劳动者

高端人才跨地域流动成新常态

从“新”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要素跟得上,区域创新才有活力,新质生产力才能成为有源之水。要找得到、看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就必须搭好引聚创新人才的“大舞台”,并建立一套长效可行的人才服务、管理机制,大力推动跨区域人才交流,着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这方面,长三角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拆除阻碍创新的“篱笆墙”,打通促进创新的“快车道”,栽好招才引智的“梧桐树”,以G60科创走廊、驻沪杭苏科创飞地等平台为支撑,开展异地招聘、柔性引才,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施积极开放、灵活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将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土壤,长三角聚集全新生产要素

照片取自慈溪(杭州)科创飞地外景


劳动对象

好瓶新酒价值链产业链相融

再者看,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全方位作用于经济运行各层面,引起经济体系的质态变化,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转变。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大量如数据、算力等有质无形、虚实难分的非传统元素加入,大大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生产力发展的新特征、新亮点。


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些表现出显著高成长性、高效率性、强竞争力的新劳动对象,促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由此形成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算力中心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产业体系,对产业生长的土壤提出开放性、多元化、专业化需求,高价值劳动对象开始向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能级研发机构、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各类主题科创飞地和产业基地汇聚,成为新质生产力向前跃进的“最强动力”。

劳动工具

解放个人价值的一次新尝试

同时,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以大规模模拟、复制、优化劳动行为的方式,对劳动分工、劳动力供给结构及劳动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催生出“ChatGPT”这样的“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等新劳动工具,倒逼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掌握新工具、新方法,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有力劳动要素支撑。


这种情形下,新劳动工具进一步赋能劳动者,智能化设备将逐渐代替掉大部分低端的脑力、体力劳动,高度集能化、自动化、专业化的工具设施促使工作场景发生转化,可能将庞大的新质生产力系于极少数高端人才,只需配置一台电脑、一个临时办公桌,便可以进行流动式、中心化的办公。当下,这种“有核无界”的劳动方式已在慈溪(上海)飞地服务中心等科创飞地中完美实现,其大量数字网络、共享空间等,让来往科创工作者随时在此驻足交流、高效工作,为新质生产力落地实现提供了“最佳方式”。

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土壤,长三角聚集全新生产要素

照片取自纪录片《潮涌长三角》拍摄花絮


型基础设施

百舸争流跨越山海显英雄

最后,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激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不仅是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数字表现形式,更是科创飞地等创新性的空间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模式。只有两方面共同作用、互为表里,才能催生出智能制造、规模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进而创新生产服务场景,优化技术创新方向。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已跨越城市范围,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立起驱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的生态体系。从长三角区域看,既包括落地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也包括入驻慈溪(上海)、慈溪(杭州)科创飞地的智能设备、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细分领域,统统可纳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在各类新型基础设施中并排奔跑、大踏步前行,于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优赛道”搅动风云,助力步入“深水区”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继续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