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引言

随着全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协同创新成为新时代的发展方向。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为杭、甬两地发展擘划蓝图,首次提出“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为全国全省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2018年“推动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被首次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杭甬两市签订政府合作框架协议,2021年,浙江出台《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全面践行“至2025年,全面形成双城核心引领、错位协同、联动创新、竞合共赢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杭甬双城经济圈格局,对全省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总目标。

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七年来,杭州和宁波作为浙江经济创新发展的“双引擎”,在各自发展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2年杭州、宁波两市GDP占全省比重达44.3%,是浙江省大都市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联动,对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化杭甬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具有战略性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杭州、宁波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杭甬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的比较与互补”等方面展开阐述,为杭甬“双城记”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杭州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杭州一直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色,是享誉全国的“互联网之都”。阿里巴巴和网易等本土知名企业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2016年,杭州市政府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城市大脑”项目,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因此,杭州也被人们称为“数字经济第一城”。

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2021年,政府正式将视觉智能(数字安防)、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九大标志性产业链写入“十四五”规划。如今,视觉智能(数字安防)已成为杭州特色产业,泛安防总规模超6000亿;生物医药与健康方面,杭州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超3000家;智能计算方面,杭州拥有阿里云、新华三、安恒信息等领先企业,产业增加值逾3600多亿;新能源汽车领域,杭州年产超20万辆,已形成“一级两翼”格局……


多领域突破并进,让杭州的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2022年,杭州全市生产总值18753亿元,经济总量高居全国第9。进出口值7564.8亿元,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各类高新技术产品共出口1040.6亿元,居出口商品贡献度首位,海关跨境电商平台出口同比增长22%,显示数字监管赋能“未来工厂”供应链提质增效,让越来越多的“杭州制造”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卖遍全球”。

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近年来,杭州陆续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双创企业发展,及人才招引的政策、举措,包括(但不限于):瞄准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的“5050计划”;外贸“双百双千”拓市场行动、组织企业赴境外“抢订单”;22条政策发展总部经济,以优质资源和服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8大“政策包”、“真金白银”助力开发区(园区)建设;向各类市场主体传递出稳定的预期《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


不仅在政策上送出大礼包,杭州还着力于简化行政流程,给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亲清在线”数字平台,首创政策“申报零材料、审批零人工、兑现秒到账”直达模式,让政策服务更精准;企业“一照多址”适用区域范围扩大至全市域;“多报合一”系统上线,为每家企业减少年度重复数据填报62项;“人才码”一键兑现人才政策,为有志之士带来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

宁波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宁波是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名城”,拥有雅戈尔、奥克斯、吉利等大型企业。目前,全市50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超20%企业已拓展至新能源市场,并在轻量化、汽车电子等领域形成一定特色,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根据《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勾勒出宁波在制造领域的雄心:到 2025 年,全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100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600 家。这一目标,对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家电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工业主体企业13.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10099家,高新技术企业5300家的宁波市,似乎已“正在路上”。


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北临杭州湾,处于 ' 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枢纽节点,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为其制造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22年,宁波全市生产总值15704.3亿元,GDP总量占全省比重首次超过20%。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27万亿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4601.9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5.9%,显示工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同时为浙江出口贡献率全国第一,引领全国外贸增长奠定了基础。

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在具体动作上,宁波市推行的政策、举措包括(但不限于):制订《强力推进创新深化 加快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等“1+N”政策体系;谋划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建设甬江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推进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快建设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新型研究型大学;打造千亿科技创新基金,扩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扩展“子基金+直投+跟投”运作模式等。


在人才招引方面,宁波市着力做优科创人才生态,迭代甬江人才工程,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同时,试点打造“十大创新共同体”,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完善“科技大脑+”运行模式,重塑研发创新管理体系;并通过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论坛”等人才活动,促进人才与城市“双向成就”,向成为“世界一流科创策源中心”的目标奋进。

杭甬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的比较与互补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其中杭州、宁波在各领域的表现尤为亮眼,两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在科技创新领域,杭州立志于打造“互联网+”科创高地,2022年科技成果转化指数994.17,稳居全省首位,显示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宁波则突出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2022年创新研发分指数284.40,力压杭州排名全省第一,显示其投入研发的力度加大,未来几年或迎来创新成果井喷。在杭甬“双头龙”的创新带动下,浙江省创新发展持续向好。


在经济发展领域,杭甬两地的GDP总量较为接近,常年分列省内前两位。详细对比,两地的经济结构均以民营为主,且旅游资源丰富。杭州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高达12787亿元;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28.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0.7%,说明其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升级进展顺利。相比之下,宁波的人均GDP已超过杭州。2022年GDP总量占浙江全省比重首超20%。同年,宁波财政总收入3358.6亿元,财力水平已排进全国前十位,领先于成都、郑州等传统省会城市。

在政策和支持方面,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杭州、宁波在营商环境城市排名中分列全国第一、第五位,连续多年稳居第一方阵。究其缘由,除了数字经济带来的高效便利,两市政府在政策和行政领域也给予了企业更多支持。从杭州的全省首个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题的专门立法——《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炉,到宁波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无感监测”工作机制、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准入准营”联办机制等手段并用,两地一直走在营商环境优化改革的时代前列。


在人才和资源方面,作为省会城市,杭州拥有省内唯一985学校“浙江大学”,在大企业总部数、人口量级和高薪岗位数上都远多于宁波,刨除特定行业而言,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更大,其脑力从业人员数量也更多。此外,杭州还是浙江的航空中心,在行政、文化、医疗、省内交通等综合资源方面也要胜过宁波。相比之下,宁波则是全省海运枢纽,区位上离上海更近,也更容易受其经济辐射影响。总的来说,杭甬两地的契合度较高,区位分工明确,宁波若想进一步获得发展,还得在人才引进上多做文章。


在产业链和市场方面,杭州以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为主的数字经济产业为主导,而宁波则以制造业和外贸行业为主导产业。相对而言,杭州的主导产业科技含量、产业门槛与产品(服务)附加值更高。而宁波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多于杭州,在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其发展潜力将不容小觑。综合来看,杭甬两地除旅游业外,几乎不存在直接竞争的关系,利于通过一体化协作,加强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市场共拓,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产业格局,共建长三角统一大市场。

结论

综上所述,要唱好杭甬“双城记”,首先要明确杭州和宁波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领域都有哪些优势?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杭州的优势在于:1、互联网和电商产业成熟,拥有阿里巴巴、网易等一批知名企业;2、人才资源丰富,特别是在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端人才较为突出;3、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杭州市互联网+”行动计划等。


杭州的挑战在于:1、经济单一,互联网和电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他产业存在明显短板。2、人才竞争激烈,特别是高端互联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3、城市发展压力大,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等问题亟待解决。

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宁波的优势在于:1、制造业发展较为成熟,拥有一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和工业集群;2、大型港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靠近上海、杭州等经济中心城市,便于物流和市场开拓;3、政府对于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宁波制造2025”计划等。


宁波的挑战在于:1、产业结构需优化升级,传统制造业发展面临市场竞争和技术转型的双重压力;2、人才匮乏,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3、面临周边城市竞争压力,嘉兴、绍兴等市可能在某些方面替代宁波的作用。


其次,唱好杭甬“双城记”,还应明确两座城市在未来应如何互相借鉴和合作。这方面,我们以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总的思路来展开。

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第一,是两地立足自身发展,加快提升综合能级。即做大蛋糕,增加城市的投资吸引力、消费活力、产业创新力等。


第二,是两地坚持错位发展,各扬优势长板,实现协同发展。即发扬杭州在数字经济及航空中心的优势,宁波在智能制造及海运枢纽的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第三,是两地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强化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即通过建设交通网、物流网、信息网等,打造杭绍甬城市连绵带,辐射慈溪、余姚、鄞州等全国百强县、区。


第四,是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省市联动机制,明确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统筹落实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等,就是对着一条的最好践行。


最后,我们还要进行展望,给出两座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分析,以及合理化建议。根据《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1+3”目标体系,至2025年,杭州和宁波围绕共建“三个高”的具体目标,将有以下任务需要达成。

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第一,先看“共建高质量发展标杆”:


1、到2025年,杭甬两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万亿元,新增人才资源总量100万人以上。


以杭州2.3万亿,宁波2万亿的指标看,杭州年均GDP增速应在7%以上,宁波年均GDP增速应达8.5%左右,这无疑对宁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顺利实现破局。相对而言,2021至2025两地新增人才资源总量100万人的指标则更容易完成,杭州的“5050”计划、“栖西聚才”专项行动,宁波的甬江人才工程、“上林英才”计划等都将为其进程铺平道路。


2、到2025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2500件。


要求杭州用好自身数字化布局早的优势,以产业政策为导引,优化技术创新环境,汇聚各领域龙头企业和尖端人才,形成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安防等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3、宁波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位列全球第八,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达到100家。


2022年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排名中,宁波名列第十,作为一项全面反映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的排名,宁波若想挤进前八,就要不断提升航运服务能力,促进航运保险、经纪、法律、代理、管理等方面的高端要素集聚。另一方面,2022年宁波累计拥有单项冠军企业(产品)83家,继续位居全国城市首位,距离2025年100家的目标也只是时间问题。

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第二,再看“共建高水平协同样板”。


1、到2025年,杭绍甬等级以上公路网密度达到1.15公里/平方公里,两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0亿元,共建标志性产业链产值规模达到2.1万亿元,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项目数达到180项。


完成以上目标,需通过完善市道、省道公路建设,加强技术交流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共通共融,推进数字化服务等具体措施来一一达成。


第三,接着看“共建高能级带动典范”。


1、到2025年,杭甬两市与浙江省内其他地区互设科创(产业)飞地数量达到50个以上,杭甬都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年末常住人口占长三角地区比重分别达到20.8%和19.3%。


这里重点是“科创(产业)飞地数量50个”的指标。“飞地经济”是统筹区域协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有力抓手,因而也是唱好杭甬“双城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科创(产业)飞地作为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的飞地模式,可利用当地科创资源遴选优质创新项目进行孵化,孵化之后导流回本地,实现飞出地资源、政策与飞入地技术、人才的有机融合,正契合杭甬两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题中之意。但又因其发展时间不长、缺少专业化运营团队、建设数量不多等问题,容易成为唱好杭甬“双城记”的目标短板,更应被有关部门所提前重视、提前布局、提前落实。

杭甬双城记:浙江双姝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展望

在这方面,宁波下辖慈溪市布局相对较早。2017年,在杭州滨江区设立以“产业化在慈溪”为导向,以数字经济为发展主线的科创飞地——慈溪(杭州)创新创意飞地,曾荣获浙江省第二批省级数字经济“飞地”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


2019年,该市又在慈溪(杭州)飞地实践基础上,优化、升级“双创飞地”模式,于上海闵行区设立慈溪(上海)飞地服务中心,并荣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二批最佳实践名单”等荣誉。这里需特别说明,该飞地因设立在上海,故不属于“杭甬两市与浙江省内其他地区互设科创(产业)飞地”的范畴,不算在“50个”指标内。可见发展飞地项目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确实有所助益。而要实现“共建高能级带动典范”的目标,杭甬两市在省内飞地的谋划、布局、建设方面,步子还得迈得再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