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借智,就地制造。科创飞地往往设在国内科创核心城市,主要链接当地的创新要素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和产业化落地。
嘉善,素有“接轨上海第一站”之称。每天往返两地的列车就有60余趟,正是这种天然的联系,让两地形成了全面接轨的融合效应,当地将其总结为“13579”——10%的人口通勤上海、30%的科创来自上海、50%的工农业配套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进出口和招商通过上海。
来自上海的科创赋能还在持续提升。4年前,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成立,沪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日前,记者从嘉善南站乘高铁出发,26分钟抵达上海虹桥站,随后坐上地铁,20分钟就到达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区的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
“我们对面就是国家会展中心,距离机场、高铁站、地铁站都很近,而科创公司经常需要出差,便利的通勤条件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项目运营方经理伍昊说,整个大楼4楼至10楼是为科技型孵化企业设置,经过层层筛选,如今已有几十个国内外优质机构和项目入驻。
在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4楼,我们见到了康达卡乐福医疗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洪云,他正和研发总监姜小平忙着为一款超导磁共振设备申请产品注册证做准备。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是医疗器械产品上市销售的合格证明。不久前,康达卡乐福医疗集团拿到一款骨密度仪产品注册证,在后方的嘉善工厂规模化生产后,3个月就实现600多万元产值。“今年力争要拿到5个产品的注册证,确保产值突破2亿元。”洪云信心十足。
为何能有这样的底气?洪云坦言,康达卡乐福医疗集团与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建立了磁共振研发实验室,如果公司全部落到嘉善,许多专家就需要每天在沪善两地往返,他们对于长期在县城、乡镇工作也难以接受。嘉善建起的科创飞地,就近给科研、营销人员开辟了工作空间,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也提振了信心。
走出嘉善的科技飞地,记者又来到附近的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只见两栋大厦巍然矗立,这便是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目前入驻的企业超过40家。“听说沪苏湖高铁今年年底就要通车,湖州出发最快30分钟就能到上海,最近来洽谈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负责人李加清说。
主动出击才能抓住机会。缺少初创型科技企业,一直是江苏南通如皋市产业创新的“心病”。自2021年起,如皋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打造5个在沪科创飞地,成功孵化19个产业项目“飞”回如皋;宁波奉化则自2019年开始,以统一品牌“奉化凤麓企业孵化器”在杭州、上海等4地布局建设了4家科创飞地;去年9月22日,安徽宣城在上海松江建设的科创飞地揭牌,短短几个月,在谈和计划入驻及已入驻企业近20家。
科创飞地,让飞出地享受到了创新红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长三角大部分飞出地均要求企业在飞出地注册公司,税也缴纳在飞出地。这在很多人看来,很容易被认为是外地借飞地来大城市“招商挖墙脚”。
这显然是对科创飞地的误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区域经济学终身教授曾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传统的工业、服务业投资项目不同,科创飞地具有一定的公益色彩,它本身产生的直接效益有限,但外溢乘数效应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