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义乌国企来杭探究跨区域产业发展新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杭州等区域中心城市成为支撑创新活动和承载创新要素的重要空间。义乌市地处浙江中西部,是全球小商品集散中心和采购基地,但长久以来依赖于市场采购为主的贸易方式,缺乏主动对接外部资源,为本地产业创新赋能的有效实施路径。


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义乌国企来杭探究跨区域产业发展新路径

为改变这一现状,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市国际陆港集团作为一家肩负义乌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改革使命的国企,通过先期调查、定向查找、牵线搭桥,寻找适合义乌产业创新发展的参考样本,认为慈溪(杭州)飞地是其中经验较为丰富、模式有参考价值的合适考察目的地,并于近日到访飞地,就“新经济形态下高质量飞地建设”、“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跨区域产业孵化平台运营”等话题展开企业间创新协作的探讨与推演。


参访及座谈交流中,双方率先就慈溪(杭州)飞地在地段选址上的多方思虑、建设方式上的优劣考量,落地运营过程中的曲折及荣誉争取时的努力进行充分交流。义乌市国际陆港集团为此行做了充分准备,交流中不断抛出纸上所列、心中所想的预设问题,会谈内容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逐渐深入,围绕“创新链、高质量、跨区域、平台化”等关键词,展开讨论内容如下:

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义乌国企来杭探究跨区域产业发展新路径

飞地是调剂城市间创新资源,完善相关人员配套的一个环节,需要根据自身功能属性,系统调查论证、精准谋划定位。否则就会有“想起来很美,办起来很空”的无处下手之感。政府主导是飞地的基本特征。飞地建设需由政府或政府委派的国企承担区域协作职能,而运营管理可以有多种形式。在飞地建设方面,传统购地自建、园区买楼方式易产生先期投入高、自建周期长、楼体老旧等弊病,相比之下租赁方式具有轻资产、灵活度高、扩展性强等特点,较适合双创飞地发展。在地段选址上,不少飞地项目考虑到空间成本,往往选在偏僻地段、大学城附近等,背离了飞地立足于产业、人才高地的初衷,而选址在中心城市产业聚集的核心区域,更有利于打造资源的聚集地、人才的中转站、城市的展示窗,规避后期运营中人才外流严重、产业难以集聚、对接资源困难、项目不可持续等诸多风险。


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使各创新要素加速良性循环,为产业经济迈向高级形态提供必要助力。创新链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和连接政府、高校科研院、市场化合作型主体企业、创新孵化型企业等创新要素,从创新源头开始,经过多级环节、运用多种要素、涉及多个部门、跨越多重时空,取得最终成果并实现其价值创造的过程,是知识经济化与创新系统化的过程。创新链是一系列知识创新活动的总和,因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有体系、有闭环,在追求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以降本增效、拓宽市场的同时,重视整个创新生态的建设,在培育模式、发展机制方面进行重构,使创新平台比较具体、容易参与,培育方式分层次、易操作,项目孵化有方向、成果易转化,创新成本较低、能分摊,创新持续性有保障,创新容错机制能落实。以产为之“用”为导向又不局限于目前之“用”,对产业发展有实际问题解决的助力,有发展走向的启发与引导。

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义乌国企来杭探究跨区域产业发展新路径

长三角地区进入创新驱动转型的新发展阶段,正加快迈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一体化,更是各项创新要素与产业关系的一体化,关键在于整合共建,集聚优质资源。义乌既有小商品,也有大企业,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块拼图,所欠缺的正是寻找到产业链、创新链“双链”深度融合的结合点、联结点和发力点,在政策上精准发力,在产业上理清定位,在资源上进行整合,最终在关键处落子布局,服务民营经济的“微观主体”,赋能其拓展,增加其获得感;服务城市产业的“中观方向”,帮助其走得出去,也能引得进来;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大局”,激活创新动能,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特别以杭州为数字经济中心、宁波为海陆物流中心,义乌为商品贸易中心,组成优势互补、要素齐备、势能强大的跨区域市场化协作体系,将拥有广阔发展前景。


关于义乌市国际陆港集团

义乌市国际陆港集团有限公司为义乌市属国有企业,注册资金2亿元,总资产138亿元,集团下属企业15家,员工500余人,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定的中国物流5A企业,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全国物流先进集体。


自2014年1月改制设立以来,是义乌对外开放的主战场和国际贸易改革的主平台,主要负责国内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铁路口岸、航空口岸、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中心及陆港电商小镇等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并负责陆港新区约32.14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道路、综合管线、园林绿化)的投资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