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关于“飞地模式”在长三角和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一样火热:浙江省发改委调研浙江在上海的创新飞地代表——慈溪上海飞地;浙江台州玉环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海)科创人才飞地在上海正式挂牌;浙江舟山市首个在沪人才飞地园区——普陀湾(上海)众创码头正式启用……近年来,“飞地经济”正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热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通过互建飞地,让各地的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形成更强的合力。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地区打破原有区域限制,进行跨空间开发,实现资源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上世纪50年代,上海在江苏(南京梅山冶金基地、徐州大屯煤矿、盐城大丰农场)、安徽(宣城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黄山茶林场、黄山歙县练江牧场)、浙江(舟山洋山港)三省布局了8块飞地,成为上海市民不可或缺的“米袋子”“菜篮子”“奶罐子”……这或是长三角“飞地经济”的肇始。
与以往上海单一输出、以农业为主的飞地模式不同,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反向飞地”和“双向飞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飞地的类型也变得更为丰富,不再是单一的农业、产业飞地,还涌现出了人才、科技、产业孵化等类型丰富的飞地形式。特别是近年来,浙江、江苏和安徽的各地级市甚至县(市、区)纷纷到上海建人才、科技、产业孵化等类型的飞地。
慈溪市地处上海、杭州和宁波三座大城市中间,尽享区位优势的同时也有随之而来的难题,高端人才更愿意留在薪酬更高、发展前景更好、生活环境更便利的大城市。从2017年开始,慈溪市政府和浙大网新集团合作,由浙大网新浙江飞地科技主导,先后打造了杭州飞地和上海飞地,慈溪上海飞地作为跨省域飞地的先行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慈溪上海飞地将慈溪接轨上海的工作由“隔江往来”升级为“立足虹桥”。在已有飞地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基础上,使飞地建设模式更优化、服务覆盖面更广泛、发展模式更持续,继续引领长三角“新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实践。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上海农场始建于1950年,面积307平方公里,是上海众多“飞地”中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2015年底,位于上海农场境内,面积33平方公里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正式揭牌,实现了“飞地经济”的升级。去年7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专程到上海农场调研,指出农场是满足上海市民对优质农副产品需求的重要供应基地和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现如今,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作为上海和江苏省级层面唯一合作园区,是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省、上海市实施方案中,明确支持加快发展的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目前,包括正泰光伏新能源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已经在聚集区内签约落户。
成立11年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是沪浙两地首个跨区域合作园区项目,也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加快推进省际合作园区之一。截至目前,海宁分区已引进法国宝捷机电、日本JFE、日本铁三角、德国索璞、德国艾森曼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作为“飞地”共建的典范,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地跨浙沪两地,由张江平湖园和张江金山园合建而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以半导体、机器人为主导产业方向。平湖园区已完成总体规划方案,目前共招引内外资项目26个,其中数字经济招商引资实到资金11.63亿元。2018年11月,上海市在浙江省温州市设立“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嘉定工业区温州园)”的同时,温州市在上海市嘉定区也设立了“科技创新(研发)园”,将上海的科创资源与温州的先进制造业优势无缝对接。嘉定和温州的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均表示,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新“飞地经济”不能只发挥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等传统功能,而是要试图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企业注册、行政许可互认衔接、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共享等方面,探索建立跨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同时,发挥温州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嘉定外向型经济明显的特质,一定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今年6月28日,位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南浔(上海)科创中心正式揭牌,自今年4月试运营以来,已引进10多个项目。在今年召开的浙江省“两会”上,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陈浩提交了《关于以“飞地经济”为突破口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议》。 陈浩建议,建立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关于“飞地经济”的联席会议制度、考核机制、合作机制等,突出发挥“三省一市”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发展“飞地经济”构建不同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平台载体,形成与全球市场和供应链互联互通的完整高效产业价值链。不断整合创新资源,加强长三角创新高地间的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打造融合全球与长三角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于一体的新时代“飞地经济集群”。
关注飞地在线,聚焦飞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