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了!杭州获批国家级都市圈,连市跨省重塑城市空间形态

近日,在杭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市政府作了关于《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提到“杭州都市圈规划获得国家批复,都市圈向心力不断凝聚”。这是政府层面首次公布杭州都市圈获批的消息,表明杭州成为继南京、重庆之后第3个跨省都市圈


本次官宣,正值“十四五”后半程进入新冠疫情修复期、经济低位运行期、动能转换关键期、中美博弈严峻期“四期”叠加的发展阶段,又处于杭州“举办亚运会、建设大都市、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短期内,将直接影响城区人口近900万的杭州跃升“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超大城市的进程。长期看,杭州中心城市的“势力范围”得到认可,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为连市跨省发展扫除行政障碍,在基建工程全面收紧,民间投资相对谨慎,大家紧盯存量资源的时代,具有打开新局面、寻找新增量、促进新融合的积极意义。

官宣了!杭州获批国家级都市圈,连市跨省重塑城市空间形态

长久以来,我国对都市圈建设的态度一直较为审慎,奉行科学有序的发展观,虽未对其规模范围有明确限制,却通过国家文件下达了严格的相关定义,以防止盲目扩张带来负面影响,即“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这里对中心城市量级和通勤范围做出约束,一方面是为确保中心城市有足够体量对周边三四线城市产生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实现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生产要素的势能流动,促进产业协同与功能互补;另一方面是为防止都市圈跨越发展阶段无序扩张,导致“贪多嚼不烂”的情况出现,引导产业升级、人员流动和空间演进顺应客观规律,集约高效发展;第三,利用“都市圈”定义的明确导向性,推动一批跨城地铁、跨省城际铁路建设,精准对接“1小时通勤距离”城市,推行都市圈内户口准入年限互认,以消除人才流动的户籍门槛,推进中心城市与圈内城市互设“经济飞地”,打破原有行政区域限制。


目前,虽然国家层面的杭州都市圈正式规划尚未公布,但其省一级规划早在2007年就已启动实施,且范围可能比国家级规划更大。根据《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从最初的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到后加入的衢州、黄山,区域总面积达5万多平方公里。同时,在2018年的相关规划中,甚至将安徽宣城市、江西省上饶市、景德镇市三座城列为考察成员。2020年,将安徽宣城市晋级为距“正式成员”仅一步之遥的“观察员”身份,整个泛都市圈的覆盖范围远远超过了国家级都市圈平均2-3万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也大大超出了1小时通勤圈的范围。

官宣了!杭州获批国家级都市圈,连市跨省重塑城市空间形态

杭州省级都市圈的范围

相较而言,杭州省级都市圈的规划源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伴随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而自发形成,是一种区域经济协作的政策配套手段,思考站位落于杭州及周边城市,在后续扩张时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我约束、较少考虑边际效应、难免贪多求全、与周边南京都市圈也有一定重叠。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城市发展不仅要考虑区域内的分工、协作、定位,更要站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由解决“量”的问题为重准确快速地转向追求“质”的核心要素,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围绕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独特定位,设置精工细作、架构合理、进退有据的国家级都市圈,以更好实现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品牌共树、市场共拓、环境共保、人才共享等城市综合发展述求。


当然,十多年省级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协同发展作用,也为杭州及周边城市交上了一份不错的成绩答卷。“十三五”期间,海宁累计引进来自杭州的投资226.65亿元,占引进市外内资的26.73%;慈溪等城市在杭州设立慈溪(杭州)创新创意飞地等“双创飞地”,跨区域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西湖——淳安山海协作大下姜文旅客厅等“产业飞地”项目从杭州飞到周边县市,令都市圈内“飞地经济”蔚然成风;杭州地铁与绍兴地铁接轨,杭德城际、杭海城际、杭长城际正在建设中,杭诸城际也即将开工,切实缩短了都市圈内物理通勤的距离……凡此种种,背后满满都是都市圈助力的影子。

官宣了!杭州获批国家级都市圈,连市跨省重塑城市空间形态

慈溪(杭州)创新创意飞地

展望未来,杭州都市圈规划获国家批复后,都市圈发展的范围、路线、定位更加明确,有助于政府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依序推进城市建设,从长三角城市群中脱颖而出,这点从《评估报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杭州都市圈前有上海大都市圈虹吸之势,后有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金义都市区追赶之忧,要保持区域竞争的优势地位需要付出加倍努力。”再放眼周边,南京都市圈同样跨省而来,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或伴随上海、杭州、南京3大都市圈的竞合游戏。对杭州而言,都市圈范围小了,区域协作更紧密了、产业创新更好激发了,发展质量也就提高了,如何在向外辐射的同时,更好强化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城市的“软性扩容”,将成为接下来区域发展的重要思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