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疫情影响明显消退,各地稳经济政策显效发力,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单季增速较2022年四季度提升2.2个百分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进入加速期,“大调整”成为经济发展核心背景。
而飞地模式,作为区域产业结构性调整的有效手段,在这一波经济复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各地政府跨省、市链接资源,推动产业升级、研发孵化、招商引智的有力武器。
保山市创新“园中园”,赋能工贸园区起航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数百名工人紧张施工的焊接声、敲击声汇聚成交响乐。近日,云南省保山市工贸园区内的昌宁“园中园”云南通威二期项目建设,正呈现出一派兴兴向荣、热火朝天的景象。
地处中缅边境的保山市是“滇西粮仓”、“生态旅游之城”,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强市”。为此,保山市政府积极求新求变,将飞地经济体制引入当地,创造性地开辟出“园中园”经济发展道路,先后在保山工贸园区建设5个县(市、区)园区,产生了“1+5>6”的聚集效应,使“园区经济”搭上“飞地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
据悉,2022年,保山工贸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70亿元,同比增长54.59%,保山工贸园区及5个县(市、区)“园中园”累计稳定就业1.2万余人,极大程度上促使了大批企业回乡落户,为本地人才改善了就业环境。
山西飞地招商引资,为资源型经济调整航向
同样在中西部地区,山西省将“飞地”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2020年,由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牵头设立“山西-大湾区创新中心”,3年引进71家高新企业项目落户,固定资产投资达48亿元,新增税收总计约200万元,已成为山西省连接大湾区的前哨站和桥头堡。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山西-大湾区创新中心”聚合“科研、人才、资金、产业、市场、政策、服务”全链条创新要素,一落地便迅速与阿里系、腾讯系、华为系项目建立深度链接,并顺势展开产业垂直创孵、生态聚力合作、产业人才协同,及山西文化、产业、经济宣传推广等职能,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招商落地做好了前沿探索。
运营3年以来,创新中心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上的创新实践,让“飞地”模式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科技研发在飞地,生产成果在山西”为愿景,对接杭州、上海、福州等发达地区,引导“依海入晋”,鼓励“向海前晋”,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开拓广阔空间、注入澎湃动力。
慈溪飞地6年长航,领反向飞地科创风潮
相较中西部地区近年“飞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飞地平台的“起飞”时间显然要更早些。目前,长三角、大湾区已进入“反向飞地”的飞地3.0时代——即飞出地(欠发达地区)出资建设、或租赁园区,飞入地(经济发达地区)提供研发要素的“科创飞地”。
2017年,身处长三角腹地的“工商名城”慈溪市,委托浙大网新科创集团旗下浙江飞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开园运营“反向飞地”——慈溪(杭州)创新创意飞地。如今,慈溪(杭州)飞地已发展为企业入驻率95%以上,以“产业化在慈溪”为导向,以数字经济为发展主线,荣获浙江省第二批省级数字经济“飞地”示范基地授牌的标杆型飞地。
伴随“杭甬双城记”的唱响,2019年,双方又在慈溪(杭州)飞地实践基础上,优化、升级“双创飞地”模式,投资2200万元,正式签约慈溪(上海)飞地服务中心,搭建起慈溪企业拓展外省市场、对接全球资源的跳板,及长三角企业入驻慈溪的平台。2023年初,慈溪(上海)飞地荣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二批最佳实践名单”,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从以上案例可知,飞地经济作为承载跨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要素自由有序流动,推动创新区域合作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同时,其还可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带动就业和税收增长,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抓手。因此,发展飞地经济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选择,更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创新方式,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