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近些年来已然是老生常谈,尤其是双创浪潮中的这几年,孵化器成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各地政府大力支持的双创模式。
孵化器,incubator,本义是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那么这样一个原本和创业毫无关系的词是如何成为创新创业集聚中心的?
故事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讲起。
1956年,美国纽约州贝特维亚地区最大的工厂——大型设备制造商Massey Ferguson公司破产,大量工人失业,当地的失业率迅速窜升至20%以上,且空留85万平方英尺(大约80000平方米)的多层综合办公大楼。这座大楼随后被曼库索家族收购,曼库索家族创办的曼库索商业发展集团接手了闲置的大楼,由约瑟夫·曼库索任经理。曼库索在管理中发现传统的经营模式很难重振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力,于是他将大楼分隔成许多个小单元,分别租给不同的小企业,并共享办公场地。曼库索还向承租的企业提供融资、咨询等服务来促进承租企业的成长。
一次,他偶然间从楼内一家养鸡企业(他的首批客户是一家葡萄酒厂、一个慈善机构和一家养鸡公司)活蹦乱跳的小鸡中得到灵感,将这种经营模式命名为“企业孵化器”。1959年,约瑟夫·曼库索在原有基础上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孵化器一一贝特维亚工业中心,在最初的五年间,该中心为这一地区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就业机会。
1980年代,孵化器开始在美国本土快速发展并经英国和欧洲传向世界,欧洲的孵化器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的英国。1970年代,澳洲(1972年)、亚洲(1974年)分别出现了第一个企业孵化器。198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1982年)和德国(1983年)也相继成立了孵化器,孵化器也出现了创新中心、企业苗圃、科技园、创业中心、孵化器等多种形式与名称。
位于巴黎的STATION F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孵化器”
1987年6月,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成立,成为了国内首个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以初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企业提供研发、试生产、经营的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创业的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科技企业家和专门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5年9月,在天津成功召开国际创业中心研讨会,来自24个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开发署及工发组织的代表探讨了各国孵化器的发展经验。
1998年后,中国的企业孵化器进入多元化快速发展期。国内的孵化器种类开枝散叶,新的企业孵化器形式不断出现,包括但不限于:
2013年,全国孵化设施的场地面积达到了近54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更是逼近8万家,创造就业岗位约160万个,实现销售额超过3300亿元。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众创空间”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重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众创空间”可以说是新时代下对于各类孵化器的一种重新定义,是基于各类新型孵化器打造的一种开放创业系统。
2015年底,全国纳入火炬计划统计的孵化器达253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736家,从业人员近4.3万人,孵化面积超过8600万平方米。
2017年,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各类创业孵化载体达到10000家,五年累计新增孵化创业企业和创业团队达20万个,孵化毕业企业达5万家。
国内的孵化器最初均为非营利性质的,此后商业性孵化器在试水之后开始大规模发展,国有和民营大中型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跨国公司均创建了企业孵化器。2016年,全球知名的Wework进入中国,并在上海、北京、香港三座城市开设了11家;2018年8月,美国另一家蜚声世界的孵化器宣布进入中国……一直走在创新创意前沿的浙大网新集团早在2005年就成为了浙大网新科技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亿元人民币,是网新集团科创、孵化服务的核心平台。
浙大网新科技产业孵化器公司以网新集团高水平运营管理团队为支撑,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发展新经济、特色经济的号召,依托浙江大学的科研及人才优势,在战略咨询、投资开发、技术咨询和转让、产业孵化及服务、招商运营管理等领域,提供全生态智慧科创服务,营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人才、技术、资源交互迭代,产业、资本、市场融合推进,孵化、投资、运营协调发展。
公司下设新兴产业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创业基金、科研专项基金等,以“运营提升+金融工具”模式,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的过程 。
2018年4月开工建设的浙大网新·金华科技产业孵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