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的创新力如何集聚

在《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中,浙江省确立了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将成为浙江参与长三角乃至全球竞争的门户地区。大都市区是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地,是学习、交流、研发、试验等创新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浙江城市创新空间发展历程

浙江一直以来都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列,城市创新空间从最初的开发区、高新区等为主导的“大空间”,拓展到包括以科技园和各类孵化器为代表的“专门空间”,由“大空间”和“专门空间”有机组合后进化成的“特色空间”——特色小镇,由“专门空间”再扩大到以企业为创新活动单元的 “小微空间”——小微企业园,创新活动藉由高新区、科技园、孵化器、特色小镇和小微园等多种载体向整个大都市区蔓延和渗透,生根发芽。


大都市区的创新力如何集聚

杭州高新区



构建大都市区创新网络

大都市区作为一个创新整体,依托物理空间上的交通连接和信息网络连接,结合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组建一个大都市区范围内的一个相互交织、彼此联动的创新网络体系。


大都市区的创新力如何集聚


以中心城市为灯塔辐射周边城市,将整个大都市区的科技和人才进行有效整合和串联,与产业链、价值链交互对接,进而把创新链上的各类主体和各个环节整合到一个有机的创新网络中,形成集聚创新力的引力场。


推进大都市区多元创新发展

大都市创新空间集聚了高端研发机构、企业集群以及创业企业、企业孵化器及促进机构,同时还具备物理空间上的紧凑性、交通的通达性、技术的网络互动性,以及居住、办公与零售功能的混合性等特征,显示出创新功能与居住、生活、商务、娱乐功能的空间融合,折射出创新的内涵从以科技为主的技术应用创新,转向以创意为核心技术为辅的综合性多元化创新。


大都市区的创新力如何集聚

建设中的金华科技城浙大网新科技产业孵化园


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协同发展,推动创新活动从最初的研发环节为主走向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因地制宜地打造科创城区、创新园区、文创街区、创意乡村等创新空间,辅以特色小镇等产业特色空间,加快形成大都市区创新主体多层次、创新链条多环节、创新活动多区位的协同创新局面,促进城市的经济结构、空间布局以及社会网络的生态重构。


建立大都市区内协同创新机制

通过大都市区内的合作、互补、扩散和放大机制实现协同创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供应链企业、科研院校、中介服务和政府等机构,通过交互和协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形成聚集优势和技术转移的开放性创新模式。这是一个互动、结网和协同的社会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连锁反应机制,激活创新企业,催化创新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优化配置和刺激创新生成。


推动创新要素由中心向外围的辐射、扩散,催化和激发封闭在中心城区的“创新核心”的裂变效应,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的区域共享,优化创新环境、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大都市区的协同创新效率。创新要素、载体、平台等创新活动产生的内驱力,与政府促进和鼓励创新的各种规划和政策产生的外驱力,两者相互支撑、影响和作用,共同驱动着大都市区的创新发展。


大都市区的创新力如何集聚

杭州政府出台文件明确鼓励周边县市到主城区建设“飞地”


建立大都市区之间的联动发展体系

打通不同行政区之间的物理空间隔离,加强区域协调和统筹发展,是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的前提。两个相邻大都市区之间必然存在发展和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只要经过合理的规划和调整就能实现多方面的互补,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协同发展。“双创飞地”是实现大都市区之间联动发展的一种相对完善的方法,在两地的产业结构差异和人才资源配置不同的基础上,创建集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商引智、区域经济协作功能于一体的异地产业平台,双方各取所需,同时有利于两个大都市区的创新发展。

大都市区的创新力如何集聚

慈溪创新创意(杭州)飞地



部分内容引用自今日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