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
中关村,原名“中官村”,明清时期的 “中官”指的便是宫中的宦官,此地据说自明朝迁都北京以来都是宦官的坟场(一说是宦官在此多建庙宇养老),随着时代演变,建国后,此地被更名为中关村。
光凭这名字的来历,只能说是略带一些诡秘的气息,并不能称之为传奇,中关村的传奇,是来源于这几十年来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以“电子一条街”的身份名噪一时,由于聚集了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一大批高等院校,联想能力丰富的美国记者把它比喻成了草创阶段的硅谷。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它就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1999年8月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关村IT商圈不断转型,在PC行业方兴未艾之时,中关村从传统装机、刻盘做DIY,在到硬件批发,形成北京渠道的重要物流市场,最后转型快消品,手机、平板等新设备的水货一条龙。有歌为证:“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卖卖电脑。”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
刘强东在中关村卖起了光碟,这个店就是龚小“京”和刘强“东”的京东前身;
俞敏洪为了家庭生计和为了朦胧的未来,在中关村一间陋室,创办了“中国合伙人”的新东方学校;
和中关村隔四环相望的北大资源楼里,李彦宏创办的“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百度公司正式开张营业;
王志东、张朝阳、雷军……都曾在中关村的热土上挥洒过他们创业的心血和汗水。
中关村在跟着行业的大动向在不断变化自己,但终究中关村是一个尾随者,它曾在把持住IT市场最高热度的时候并没有将自己变成领导者,2010年前后,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被电商一步步吞噬。
但这始终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
中关村在电子产品零售行业崩塌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回归创新创业的自我救赎。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让中关村成为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没有止步于此。中小型公司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原来将优质资源集中在一家公司的情形,开始转变成了更多创新要素分散在不同的公司上,一大批垂直网站、基于某一点的技术创新公司开始出现。
创业者开始从中关村涌向海淀图书城。2007年开始,海淀图书城就已经增加了很多小规模的餐饮业态,原来图书集散和文化集聚的作用弱化。相反,车库咖啡、天使汇、i黑马、创业邦、贝塔咖啡等一系列创业服务组织开始出现,一大批国内顶级天使基金追着投项目。
全民创业的时刻真正到来了。和上一代堵上自己身家创业的早期中关村创业者不同,如今各种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活跃的风险投资,降低了创业者的试错成本,提高了创业者创业的积极性。
2013年,中关村开始往“一城三街”演变,即“中关村软件城”,“科技金融一条街”,“产权保护和标准一条街”,“创业孵化一条街”。
2015年5月7日,总理的到来,让整个中关村创业大街彻底沸腾。总理参观了3W咖啡馆以后,还喝了一杯咖啡。这杯“总理咖啡”让很多创业者慕名而来。
至此,中关村彻底告别了电子卖场时代。当年10月,海淀区政府宣称,中关村大街将在未来3至5年完成转型,原来15万平方米的传统电子卖场逐渐撤退。
至此,中关村将从电子一条街,彻底转型成为“创业创新一条街”。
升级后的中关村大街,南起白石桥,北至清华大学西门,全程7.2公里。转型计划在2020年底,中关村大街及周边地区持续产生具有中关村原始创新、技术服务能力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优势的创业群体和企业集群。
中关村不是一蹴而就的,从80年代至今30多年来,中关村的变革离不开附近优渥的科研院所资源,离不开政府根据形势不断调整的政策导向,离不开创业者的创新精神和进取心。
或许“中关村”一直没有变过,变的只是不断被摘下又贴上的各种标签,一个不断被重新定义的中关村,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特色“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