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安徽“科创飞地”新政的“浙”里智慧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科创飞地”正从“政策试验田”升级为“创新策源地”。近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联合印发《安徽省推进长三角科创飞地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继浙江等飞地经济先行者后,也大踏步加入到跨省市建设科创飞地的创新大潮中,在研发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金融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解读:安徽“科创飞地”新政的“浙”里智慧

安徽飞地新政:更好融入长三角创新网络

本次安徽的《实施意见》意在通过政策疏导、提供保障,于上海、杭州等地设立跨省域的科创飞地,进而引入长三角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孵化“种子”项目,培育新兴产业,更好融入长三角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借助上海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国际化创新氛围,江浙的产业应用和市场转化能力,为安徽的基础研究和新兴技术领域发展提供人才、技术等多重支撑。

《实施意见》提出,科创飞地具有技术研发、产业孵化、种子发现、人才服务四大功能,其中特别提到,对接“飞入地”国家实验室、高水平大学、院士工作站、大科学装置等高端创新资源,发现一批细分赛道未来发展新趋势,导入一批前沿科技成果和优质初创项目,实现“超前发现”“超前布局”,为“飞出地”产业发展储备更多“种子”项目。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实施意见》也同样将科创飞地纳入省内的创新支持政策范围。对科创飞地入驻企业研究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在首台套认定、首批次应用示范、首版次申报等方面予以支持,被评为安徽省“三首”产品和纳入各地创新产品目录的,鼓励在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中加大招标采购力度。

在人才招引方面,《实施意见》将科创飞地全职引进且社保、个人所得税缴纳在安徽的高层次人才,视同安徽引进的人才,享受同等人才待遇。对社保、个人所得税缴纳在“飞入地”且持续在科创飞地工作一年以上的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视同安徽柔性引进人才,享受一定的人才服务政策,可申报安徽相应人才项目。

飞地跨域共振:安徽新政缘来“浙”里

当安徽以《实施意见》开启科创飞地建设的新篇章时,长三角的观察者不难发现,这份文件的政策逻辑与浙江科创飞地的实践基因高度同频。这种共振,不仅是区域协同创新的必然,更是安徽在制度设计层面对浙江经验的深度解码与结合自身特质的灵活运用。

2023年,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第一批纪录片重点项目、沪苏浙皖四省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的纪录片《潮涌长三角》在安徽卫视等五省台先后播出,将慈溪(上海)飞地服务中心列为科创发展创新举措与突破发展瓶颈的唯一案例,让安徽政企界直观认识到:一个县级市如何通过在长三角中心城市设置科创飞地,破解县域经济的人才瓶颈、激活传统制造的创新基因。片中,慈溪飞地“有核无界”“柔性引才”的运营模式,与安徽新政中提及的“柔性引才机制”等形成对照。

解读:安徽“科创飞地”新政的“浙”里智慧

此外,慈溪(上海)飞地服务中心曾先后接待安徽等地省级部门到访交流考察,各地政府组团来访交流考察超过40次,并以慈溪(上海)飞地模式为课题,为安徽、山东、吉林各省市政府机构、党校、企事业团体进行专题授课超过15次,部分省级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将上海飞地模式设为当地学习借鉴的项目标杆。

据悉,自2019年项目一期启动以来,慈溪(上海)科创飞地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标杆项目之一。2025年,为了更好适应飞地职能调整需求,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服务效能,项目二期迁址至科创与产业资源较为富集的漕河泾片区,继续打造科创飞地的升级版,为县域城市企业对接上海乃至全球资源提供高效平台。其功能定位聚焦于科技创新服务,主要涵盖如下:

1、研发机构组建——支持企业在高能级城市组建研发机构,在选址落地、实验室与中试平台建设、属地管理部门沟通对接等方面提供帮助。

2、科研人员招聘——协助慈溪企业异地研发机构就地招聘科研人员及相关特需人才,同时帮助指导劳动关系建立及研发经费纳统等相关事务。

3、科创资源共享——引荐或代理慈溪企业异地研发机构共享使用当地大型研发检测设备,低成本共享当地科创资源。

4、科技招商引才——参与科技招商,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初创项目和科技型产业项目,推动慈溪市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结语:当“皖”里挑一遇见“浙”里智慧

当然,在长三角科创版图上,安徽新政与浙江经验的碰撞,绝非简单的模式复制,而是基于差异化优势的制度再创新。当安徽飞地依托大科学装置捕捉“从0到1”的创新火花时,浙江的科创飞地也正以市场化机制编织“从1到N”的产业化网络。二者犹如DNA双螺旋结构,共同构成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基因链。

这种协同进化,或许在2023年的《潮涌长三角》纪录片中已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