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飞地”逐渐被国家、区域和城市重视,“飞地经济”一词火了。作为“跨省域异地招商引才双创飞地”典型案例之一,枣庄高新区(杭州)创新中心也火了,短短时间就相继接待了云南省科技厅、滕州国家经济开发区、浙江省经信厅、浙江省发改委、衢州市等地领导的带队考察。飞地园区“千千万”,为何“枣庄高新区(杭州)创新中心”备受青睐?
“飞地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空间重构策略,指两个行政区突破体制机制限制,采取跨区域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最终实现两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模式。进入新世纪,“飞地经济”逐渐被政府重视。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地区发展“飞地经济”。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通过发展“飞地经济”等方式,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主体结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新模式。
在一系列政策引导和鼓励下,山东枣庄高新区委托浙大网新科创集团旗下专业主体公司浙江飞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展开了有益探索。在山东枣庄高新区指导下,浙江飞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枣庄高新区(杭州)创新中心飞地项目。枣庄高新区(杭州)创新中心是枣庄高新区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高效开展“双招双引”工作的创新实践平台。“飞地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两个地区在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飞出地”的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管理运营和政策等具有比较优势,但最为缺乏的是“土地指标”,而“飞入地”恰恰具有土地、人力资源和市场等优势。飞地经济中“飞”的不是土地,而是让“飞出地”的优势资源和要素输入到“飞入地”,跨越行政管辖或国界空间与当地的优势结合,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枣庄高新区发展“飞地经济”有利于破解土地、人力等资源约束,形成“飞出地”和“飞入地”互利共赢局面。通过在杭州打造高能级的科创飞地,把拥抱创新资源的“臂膀”伸向杭州,吸引长三角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园区,能加快破解枣庄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遭遇的人才、技术、创新等问题,能加快枣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枣庄高效开展“双招双引”工作、完成新旧动能转换。以“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为定位,一个中心即打造成以科学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特征的创新中心,两个平台即总部经济招引落地平台和新型创客研发孵化平台,由此形成“一体两翼、相互促生”的创新体系。
此外,“飞地经济”有利于建立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保障。“飞地经济”推动实现土地、政策、创新等要素跨区域重构。在推动“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产业配套和供应链本地化,既能促进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又有利于完善产业链,在结构升级、梯度发展上促进“飞入地”产业集群发展。同时,“飞出地”能够实现投资和项目在不同地区合理布局,最大化地整合各自地区的优势资源要素。自成立以来,枣庄高新区(杭州)创新中心与枣庄(上海)飞地充分发挥了“前哨”作用。枣庄高新区遵循产业链发展规律,画好产业链“架构图”,精准引导产业链升级:明确五大产业链主攻方向,科学编制“锂光医智大”产业链图谱,成立沪、浙2支招商小分队,按图索骥、沿链招商,靶向对接吉利、欣旺达等龙头企业,总投资200亿元的欣旺达30GWh动力电池及配套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推动了招商链、资金链、信息链、产业链深度聚融。显而易见,以飞地为前哨,成立沪、浙2支招商小分队,不仅体现了枣庄高新区领导干部们勤勉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以上率下、身先示范的工作作风,更体现出枣庄高新区在双招双引工作中思想的解放和打法的转变。
以此为起点,下一步,枣庄高新区(杭州)创新中心将聚焦龙头抓招引,把准招商引资“主方向”;聚力项目抓服务,强化跨越发展“主抓手”;聚合平台抓创新,激活科技创新“主动能”,助力枣庄高新区把新链”做大,“强链”做优,“短链”延长,进一步串联关键环节、补齐薄弱环节、强化优势环节,推进全产业链持续优化升级,助力创新创业创富的产业新区高质量跨域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