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开启了以“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试验,被称为广东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
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距离深圳最东部的坪山区60公里,距离深圳市中心120公里。深汕特别合作区下辖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个镇,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人口约7.73万人,其中海岸线长50.9公里,海域面积1152平方公里。
深汕特别合作区生态环境优美,拥有山海河湖温泉湿地等自然资源,集聚了客家、福佬、疍家、畲族等族群在这片土地上融合共生;这里还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十三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著名的老区,面临产业薄弱、民生短板等方面的突出困扰。
改革创新
破解合作发展难题
先富帮后富,同步奔小康。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区域合作模式,201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深汕特别合作区,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为广东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享有地级市一级管理权限,委托深圳、汕尾两市共同管理。这是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开启了以“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试验,被称为广东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被各界寄予厚望。
这是一片改革创新的热土,这是奋斗者建功立业的时代。深汕特别合作区成立以来,深汕人沐风栉雨、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将这块沉寂已久的土地变成火热的创业沃土。深圳、汕尾两市共管深汕特别合作区时,根据工作责任分工,深圳主要负责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经济建设事务,汕尾主要负责社会管理事务。在摸着石头过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过程中,体制机制的不顺对该区发展的掣肘也不断显现出来。
2017年9月2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赋予深圳市委、市政府全面负责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管理的使命,按照“10+1”(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确保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新的体制机制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尽快做大做强。
《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印发后,深圳市委、市政府迅速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并转发至市几套班子领导成员、各区和市直各有关单位。2018年2月27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圳市组织实施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的工作方案》,成立了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落实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工作。2018年12月16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挂牌成立,开启了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的新时期。
近期,深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深汕特别合作区机构编制文件,明确了深汕特别合作区机构名称、主要职责、机构设置等,研究确定了深汕特别合作区11个区直机关“三定”方案。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纪工委、监察专员办和深圳垂直设立的税务局、邮政局、公安分局等机构已先后挂牌成立;深汕法院、深汕检察院获批成立,并稳步推进建设;深汕消防执勤队以及深圳市消防支队已陆续进驻;国家金库深汕特别区支库已调整由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设置管理;深汕特别合作区交通运输分局、市场监管分局筹备组已经成立,生态环境局筹备组组长已到位,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正在研究设立中。与此同时,确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法律地位的地方立法工作也正在推动中,《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草案)》已由深圳市政府报请广东省政府审议,拟提请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一地方立法出台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利益分享、跨界治理、行政区划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
对标一流
规划建设滨海新城
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拥有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145平方公里的可开发用地,50.9公里的滨海岸线,13公里的优质、连续沙滩和滨海浴场,交通区位、自然禀赋得天独厚,是广东珠三角地区不可多得的成片可开发的滨海地区。
“中心区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的核心地区,其规划设计事关新城的发展后劲、城市形象、功能提升以及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我们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提高门槛、严格审核、认真把关,确保中心区规划设计不留遗憾、不留败笔,经得起历史考验。”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如是说。
深汕特别合作区高度重视中心区规划工作,2018年面向全球征集50平方公里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国内外49家设计机构报名参与,多位专家共同研究讨论。经过层层选拔角逐,最终确定了加拿大USI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加拿大杰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寿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提交的《共生绿都》设计方案。
在推进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会评审的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也在推进总体规划编制,盛情邀请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工作的部分专家学者“加盟”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专家咨委会,深圳市规划国土委会同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编制了《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纳入深圳市第四版城市总规一同编制;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序推进专规控规编制,基本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市政工程详细规划、滨海片区概念规划以及鹅埠片区、鲘门高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有序开展水务、环保、林业、海洋规划编制、修编,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城市脉络跃然纸上。
总体规划明确了“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总体空间布局和“东南西北中”五大组团产业布局。其中,中心组团打造高端商务区和政务区,东部组团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南部组团打造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西部组团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北部组团打造康养度假区。规划提出,到2020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用地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22万人,初步建成港产城融合的城市雏形;到2025年,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80万人,建成现代滨海新城主体框架;到2035年,建设用地达到14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50万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按远期300万人口标准配置,建成一座中等规模的滨海城市。
展开深汕特别合作区生态规划图,满眼都是绿色标识:北部有水底山、明溪、北坑水源保护区和北部山体保育区,南部有红树林湿地,中部有谭公爷山、笔架山两大郊野公园,绿意盎然。“在生态保护中,我们将山、水、林、田、海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强化对湿地、河流、林地、田园、海洋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以上,建设空间控制在30%以内。”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土部门负责人表示,特别合作区新城将打造依山面海、水城相融、林田共生、蓝绿交织的城市底蕴和自然山水格局,构筑“一湾、一屏、三山、三河、多廊”的生态格局。
高起点招商
打造产业高地
走进深汕特别合作区新金科材料有限公司,只见一袋袋新下线的碳纳米管成品摆放在车间准备交付客户。“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深圳龙华,因为要扩充产能,2014年经过多方考察比对,决定投资2亿多元,把生产基地设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公司负责人吕伟力说,这边的土地成本、生产环境都有优势,政务服务实行深圳标准,项目建设非常顺利。去年10月30日,该公司第一条碳纳米管生产线正式投产,产品供不应求。
深汕特别合作区类似新金科材料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以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所辖的四个镇是纯农业镇,没有制造业;这几年,现代化厂房成片建了起来,投产的大企业也越来越多。
产耀东介绍说:“深汕特别合作区投产的大企业越来越多,得益于深汕特别合作区坚决贯彻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关于‘聚焦鹅埠、聚焦产业’的指示要求,突出以产业项目建设为中心,坚持重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规模集聚项目‘三个优先’;同时也得益于深圳派发了一个又一个‘礼包’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比如自2015年9月1日起,深圳的企业到该区投资,享受与深圳企业同样的产业扶持政策待遇,从深圳市转入该区的企业可申请13项深圳市本级产业扶持专项资金。”
既要企业引得来,更要企业留得住、发展好。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为发展理念,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为发展模式,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想。为了支持产业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主要领导坚持定期召开产业项目推进会、企业座谈会,研究解决项目建设问题,明确两个公务员跟踪服务一个产业项目、一位区领导包干一个拟竣工投产项目,全力服务好项目建设。2018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实现了深汕湾科技城、深汕科技生态园等10个产业项目新开工,总投资78.98亿元。
截至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71个(64个来自深圳),其中竣工投产13个,主体施工32个,桩基建设5个;已供地正在开展前期工作21个,计划总投资345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628亿元、预计年税收54亿元。
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提高产业关联度为切入点,引导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了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当前,该区正在加速打造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涵盖机器人研发设计、孵化加速、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等细分产业;已引进深汕湾科技城、深汕机器人产业园、华睿丰盛智慧电力产业园等项目;同时储备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中航智联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军转民)平台项目等10余家优质企业。
从当年“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如今“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门庭若市、一地难求的背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高端产业集聚能力已经显露无遗。
融入大湾区
建设东部门户
己亥春天,深汕湾畔,大潮涌动,百舸争流。随着今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深汕特别合作区迎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翻开了高质量建设发展的新篇章。漫步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看到一批公园、医院、酒店、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正在建设,有的已经投入使用。深汕特别合作区正积极对接引进一批优质办学资源,推进一批文体设施、交通项目开工建设。
近期,深汕特别合作区将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中远期,深汕特别合作区将秉持“不负青山,方得金山”的理念,以优质生态统领城市建设,以优质生态吸引高端产业集聚,以优质生态吸引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生态优势集聚,打造强强联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保相得益彰的新城。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按照深圳政策、深圳标准、深圳质量、深圳速度和深圳精神推动建设,并将逐步建设科技创新门户、制度创新门户、东部交通门户和产业升级门户。
2019年是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揭牌后全面履职建设的元年、正式纳入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的开局之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按照“湾区所向、深圳所需、深汕所能”的总体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将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65亿元以上,增长22%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亿元以上,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以上,增长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亿元以上,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亿元,增长8%。
为如期完成上述目标,深汕特别合作区将重点围绕以下八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精心编制和实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政府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二是狠抓产业项目建设,坚定发展实体经济;三是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城市雏形;四是强化土地储备,拓展发展空间;五是加强民生保障,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七是加快组建机构,完善体制机制;八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铁军队伍。
深汕特别合作区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闯出了一条升级赶超的发展之路。“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飞地经济’样本,在全国努力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未来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是集聚最前沿科技、最先进产业的产业高地,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亲商惠商的成本洼地,生态优美、诗意栖居的生活福地,多元族群并存、文化交融荟萃的人文胜地。”产耀东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将释放无限的潜力与活力,在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新征程中,在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中,做出积极贡献。
关注飞地在线,聚焦飞地经济